用数字技术保存“可感”的城市
用数字技术保存 “可感” 的城市
城市,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载体,是文化交融汇聚、思想与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舞台。城市的活力,生动地体现在其环境与日常生活所具备的可感维度上。一方面,城市公共空间若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多重感官,促使居民积极地感知周遭环境,开展充实而富有质感的生活,并进一步引发偶然相遇与人际交流,那么这座城市必然充满生机与活力;另一方面,城市的自然与建筑环境,以及其中错综复杂又富有节奏的日常生活,共同交织出一系列生动且层次丰富的感觉景观。对居民而言,城市由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构成,像常常路过的街角、昼夜交替的光影、川流不息的交通工具与人潮、始终在远方守候的天际线等。城市也是一曲宏大的交响曲,所有的活动与事件都发出独特声响,共同融合在场所的背景音之中,这些感觉景观一同构成了城市生活细腻的纹理。
感觉景观具有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,它能让人清晰地意识到身处此地而非彼处。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来说,熟悉的感觉景观会引发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依赖。于是,城市不再仅仅是满足居住与工作需求的功能性场所,而是融入了独特体验、深厚情感与珍贵记忆的氛围浓郁的栖居空间。由于城市人口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与异质性,如何借助感觉景观来构建城市的地方性,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地方认同,成为当下至关重要的议题。
感觉景观的地方特色很大程度上源自历史。物质遗迹以及留存下来的生活方式,持续参与到感觉景观的塑造过程中。在此进程里,城市的独特风格逐渐沉淀,并融入公众的感知与想象之中。由此,我们得以在当下与历史之间搭建起通道,以便更好地明确自身的归属,理解城市生活的脉络,进而激发人们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心愿、智慧与实际行动。
然而,历史是在多重感官维度上展开的,尽管它部分保存在物质遗迹与文化传统之中,但依旧容易流失。对于物质环境与生活方式更新速度较快的城市而言,情况更是如此。城市的感觉景观始终处于不断消逝与变化的过程中。此外,由于文字仍是记录历史的主要媒介,它往往将多维感官的历史生活简化为一维。尤其是气味、味道、声音等感觉景观,更容易消散,且难以用文字精准描述。
自 20 世纪后期以来,历史学界日益关注感官文化史领域,尝试通过文字档案,重建特定时期、特定地理环境中日常生活的各种感官面向。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,为进一步挖掘多维感官的城市历史、保存 “可感” 的记忆开辟了新的可能性。
首先,在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持下,探索过去感觉景观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。例如,2004 年,德国声音考古学者在意大利利加里群岛(即荷马史诗中的塞壬之岛)开展实验。他们在岛上播放合成或自然的声音,同时沿着传说中奥德修斯靠近塞壬群岛的路线进行声音录制,随后借助计算机软件对录音进行波形分析。由于该岛的地质环境在近 3000 年里几乎未曾改变,此次实验旨在在现实中定位史诗所描绘的声音场景 —— 塞壬的歌声很可能是自然声音经该地地形放大后产生的。在解析感官材料方面,数字技术展现出远超人类机能的精细程度,使我们能够触及过去感官世界中那些更为幽微隐秘的部分。
其次,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收集、梳理与呈现,数字技术能够以更为丰富、灵活的视角向公众讲述城市的故事,并在过去与现在的感觉景观之间建立紧密联系。比如,在 2025 年花粉季,有自媒体以可视化形式,展示北京树龄超百年的圆柏的大致分布地点及数量。这一展示向读者揭示,大量飘散的花粉作为一种触觉景观,可能源于历史留存的植被。除了这种新的叙事视角,数字技术还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手法,比如将城市景观在长时段内的变化以动态方式呈现,或者在数字地图上叠加不同时期的图层,增加特定地点的历史信息量…… 这些方法将切实可感的当代城市生活置于历史脉络之中。
最后,数字技术将推动形成关于城市信息的开放数据库。例如,一些以发布城市历史影像为主的自媒体,常常成为私人地方记忆的汇聚平台。公众在留言中讲述上世纪自己在某一地点的生活记忆:曾经的小吃店或路边摊、被当作滑梯的台阶、老动物园里难闻的气味…… 个体记忆往往与感官体验紧密相连。这些零散的私人记录虽然难以构成系统的档案,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,却能为城市历史增添生动的日常生活及感官体验细节。
如今,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记录城市生活的影像与声音,并随时将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,成为未来的珍贵档案。有趣的是,在 “网红城市” 不断涌现、城市呈现 “奇观化” 的背景下,人们却愈发追求城市的 “烟火气”。换言之,数字技术在让生活变得更加 “虚拟” 的同时,也激发了我们对多维感官的日常生活氛围的强烈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