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味营销专家

设计与产品的情感联结 | 原来,味道可以被画面

当我们谈论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时,味道往往是隐藏的密钥 —— 它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能在瞬间唤醒记忆与情绪。而设计的魔力,正在于将这无形的味道转化为可视的画面,让消费者通过视觉触发嗅觉联想,最终与产品产生深层的情感共鸣。这种 “以画传味” 的设计逻辑,藏着一套精准对接感官与情感的密码。

气味表达、气味设计、气味情感

画面元素:让味道有了 “形状” 与 “温度”

味道的特性往往能通过具象的画面元素具象化。甜腻的奶油香,在设计中常以圆润的曲线、蓬松的质感呈现 —— 比如插画里堆叠的奶油蛋糕,表面流淌着琥珀色的焦糖,边缘微微融化的线条像被阳光吻过的温柔,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绵密的甜;而清新的薄荷味,则多用棱角分明的叶片、透明的露珠和冷色调的渐变,画面里摇曳的薄荷叶上挂着水珠,水珠折射出冰蓝色的光,光是看着就让人想起舌尖的清凉。

这些元素的选择并非随意:甜味关联着 “柔软”“温暖”,所以多用曲线和暖色系;苦味常带着 “厚重”“沉稳”,画面里可能出现深褐色的咖啡豆堆叠,表面带着细微的焦痕;辣味则与 “尖锐”“热烈” 绑定,火红的辣椒、跳跃的火焰元素,甚至笔触都带着急促的动感。当消费者的眼睛捕捉到这些元素,大脑会自动调用味觉记忆,让 “看画” 变成 “闻味” 的前奏。

场景构建:用记忆锚点激活情感开关

味道的情感力量,往往依附于具体的场景记忆。设计的关键,是将产品的味道植入消费者熟悉的生活场景,让画面成为打开情感抽屉的钥匙。

比如一款主打 “外婆家的桂花味” 的糕点,设计不会只孤立地画一朵桂花,而是会描绘老院子的角落:青瓦白墙下,外婆正踮脚采摘枝桠间的桂花,竹篮里的花瓣堆得浅浅的,石桌上摆着刚蒸好的米糕,热气袅袅中,桂花的甜香仿佛正从画面里漫出来。这个场景里,桂花味不再是单一的味觉符号,而是与 “外婆的温柔”“童年的午后”“故乡的烟火” 绑定,消费者看到画面时,闻到的不仅是桂花味,更是藏在记忆里的温暖。

再比如一款海盐味的汽水,画面可能定格在夏日海边的便利店:冰镇的汽水瓶身凝着水珠,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海面,穿白衬衫的少年正拧开瓶盖,“滋啦” 一声的气泡音仿佛穿透画面 —— 海盐的咸鲜与海水的气息、夏日的清爽、青春的惬意交织在一起,让味道成为情感的 “载体” 而非 “主体”。

色彩与光影:给味道裹上 “情感滤镜”

色彩与光影是味道的 “情感放大器”,它们能悄悄给味道贴上情绪标签。暖黄色的光影总与 “治愈”“安心” 相关,所以描绘烘焙面包的麦香时,设计师会让阳光透过厨房的纱窗,在面包上投下斑驳的光斑,黄油融化的光泽泛着淡淡的金,连空气都被染成了暖融融的色调;而冷色调的低饱和光影,则适合传递 “清新”“疏离” 的味道,比如一款柚子味的护手霜,画面可能用雾蓝色的背景,搭配切开的半颗柚子,果肉的嫩黄在冷调里格外鲜明,仿佛能闻到带着水汽的酸甜,让人想起雨后的清晨。

光影的虚实也暗藏玄机:模糊的光晕适合表现 “回忆里的味道”,比如老冰棍的奶油香,画面里的冰棍可能带着轻微的模糊感,像童年记忆里的光斑;而清晰的光影则强化 “当下的真实”,比如现磨咖啡的焦香,画面会细致刻画咖啡液滴落的瞬间,杯壁的纹路、蒸汽的轨迹都清晰可辨,让味道的 “真实感” 撬动信任。

留白与想象:让消费者成为 “味道的共创者”

最高级的 “以画传味”,是给消费者留下想象的缝隙。设计不把味道 “说满”,而是抛出一个引子,让消费者用自己的记忆填补空白,这种 “参与感” 会让情感联结更牢固。

一款野莓味的果酱包装上,画面没有堆砌满筐的浆果,只画了一只沾着紫红色汁液的木勺,旁边散落着三颗饱满的野莓,背景是模糊的森林剪影。木勺上的汁液像刚从浆果里榨出,野莓的光泽透着新鲜的张力 —— 消费者看到这一幕,会自动脑补森林里采摘野莓的场景,想起野莓的酸甜在舌尖炸开的感觉,甚至会联想到自己曾吃过的野莓、走过的森林。这种由消费者 “共创” 的味道记忆,比直白的画面更有渗透力。

说到底,“以画传味” 的本质,是让设计成为感官的翻译官:它把味道从嗅觉的维度解放出来,赋予其视觉的形态、场景的温度、情感的重量。当消费者看着画面 “闻到” 味道时,他们爱上的早已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味道背后那个与自己相关的故事 —— 这,正是设计搭建的、最牢固的情感联结。